蟾酥、癞蛤蟆酥、癞蛤蟆毒
蟾酥主要含蟾蜍甾二烯类生物碱,如蟾毒配基、蟾酥碱、脂蟾毒配基等。
采集自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的毒腺,通常在夏季捕捉,收集毒液后干燥。
蟾酥呈黄绿色或棕黄色,有特殊腥气,味苦而麻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特有结构进行鉴别。
具有强心、抗心律失常、解毒、镇痛等作用,传统用于治疗心悸、惊厥、疮毒等症。
一般采用清水漂洗,除去杂质,晒干或低温烘干,根据需要可制成蟾酥粉或蟾酥霜。
辛、苦,有毒。
孕妇禁用,体质虚弱者慎用,过量可能导致中毒。
密封,避光,置阴凉干燥处保存。
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恶心、呕吐、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,需严格控制剂量。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等多种古代医药典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