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胆、山熊胆、黑熊胆、棕熊胆
熊胆主要含胆汁酸类化合物,如熊去氧胆酸、牛磺熊去氧胆酸等,还有少量的蛋白质、糖类、无机盐等。
熊胆是野生动物的胆囊分泌物,通常在熊死亡后收集。合法途径为人工驯养熊获取,非法途径则需谨慎对待,因为这可能涉及野生动物保护问题。
熊胆呈金黄色或深黄色,质脆易碎,有特殊腥臭气,味苦微咸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结晶形态进行鉴别。
熊胆具有清热解毒、明目、止痉、镇咳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眼疾、肝火上炎、惊风抽搐等症。
熊胆一般需经过清水漂洗、蒸煮、晒干等步骤处理,以去除部分杂质和腥味。
苦、寒
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;不宜过量服用,以防伤胃。
密封,避光,置阴凉干燥处保存。
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肠胃不适,对胆道系统有刺激性,不正当采集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。
熊胆在《本草纲目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古代医书中均有记载,视为珍贵的药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