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含巴豆毒素、巴豆醇、巴豆酸等生物碱和脂肪油。
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果皮,取出种子,晒干或炒熟用。
可通过形状、颜色、气味及化学反应进行鉴别。详情请参考专业中药学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。
具有峻下冷积、逐水消肿、祛痰利咽、蚀疮去腐等功效,但毒性大,需谨慎使用。
炮制后可降低毒性,常用方法有炒焦、制霜等。
辛、热,有毒。
阴凉干燥处保存,避免阳光直射。
过量或误服可能导致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心动过速甚至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。
《本草纲目》:“巴豆,出交趾,今岭南亦有之。形似蛤蟆,其仁如脂,色赤,味辛而热。”